进行变温管理实质上就是遵循了作物的生长规律,进行有效的管理。让作为在合适的环境下生长。为了获得更好的经济收益,除了使用质量好的大棚膜,采用优质的幼苗之外,变温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。
众所周知,温度的高低和变化,时刻都会影响作物的生存、生长和发育。温度影响的是作物内体各种生理代谢的过程,比如呼吸分解、光合合成、水分和营养的吸收及输送、物质的转化和积累等等。反过来,这些生理代谢强度也会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。一天中,早晨、上午、中午、傍晚和深夜等,不同时段,因为光照、温度等因素的综合影响,植物的生理代谢也不一样。农业生产的目的就是更科学的利用好这些规律,让作物生产出更多的品质更好的农产品。大棚栽培蔬菜就是为了实现这一目的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。
变温管理,可以有目的的调节蔬菜的生长,以更好的实现我们的生产目的。上午,揭开棉被以后,随着光照和温度的增强,光合作用强度和效率也逐渐提高,到中午13:00左右达到高峰,下午,光合作用强度随着光照和温度又逐渐下降,傍晚,茎叶等在白天生产的光合产物,向根和果实等其它器官转送的速度达到高峰,晚上,这种物质转移逐渐放缓,到太阳出来之前,棚室内的温度降到最低,植物的生理代谢也降到最低。这就是植物自身的生理活动规律,我们在生产管理中应该更好的利用这些规律,通过覆盖大棚膜、揭盖棉被和放风等,控制好不同时段的温度变化,以最大化实现我们的生产目的。
比如,结瓜期的黄瓜,早晨,揭开棉被以后,棚内温度在15~18℃左右,逐渐回升到30℃,通过放风口的控制,黄瓜植株上方悬挂的温度计读数在33℃即可,这样一直维持到中午13:00左右。如果上午温度回升慢且低,既不利于光合作用的进行,棚内湿气也难以蒸发散失,导致湿度偏高,就容易发生灰霉病、黑星病、霜霉病等病害;如果温度回升过快且高,则容易造成日烧症状;下午,温度逐渐降到28℃、25℃、23℃,光合作用效率逐渐降低,茎叶内合成的光合产物开始向果实和根系等部位转送,到太阳落山后盖上棉被,棚内温度温度维持在18~20℃,此时,叶片内光合产物的转化与输送达到高峰。如果此时温度偏低,叶片内的光合产物难以转移出去,就会出现泡泡叶症状,如果温度偏高,叶片内的光合产物就会就地转化造成叶片加速生长,形成徒长。晚上,棚温继续降低,到日出之前,棚温要维持在10℃以上,15℃最适宜。夜温偏高,呼吸作用加强,植株内营养消耗过大,苗子就羸弱;夜温长期偏低,则容易出现花打顶现象,也利于病菌的侵袭。
温室大棚温度的变温管理应同时考虑气温与地温的关系,光照与温度的关系,二氧化碳浓度与温度的关系,温度与湿度的关系,温度与病害之间的关系等多种因素。避免顾此失彼,破坏温室环境的平衡,引起作物生长不良。